郝涛: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国家之魂,以文化之,以文铸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的繁荣兴盛、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坚守文化本根、延续文化基因,方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深入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弘扬那些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基因,不断激活其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根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而闻名于世。虚骄讹见、故步自封、虚无主义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要求,秉持开放包容尤为重要。
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是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步。正是因为文化差异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世界才更加多姿多彩。当今世界,只有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推动跨文化交流,才能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和平相融、和谐相处。
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善于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以自信、开放、尊重、包容的姿态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友好交流互鉴,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对话交流活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让不同文明成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和建立各种文化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和谐友爱、立体真实的中华文明形象。
守正,守的是方向、立场、底线;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没有创新的守正,必然会陷入僵化教条走向绝路;缺乏守正的创新,必然会偏离真理误入歧途。
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自己的路。在文化领域,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华传统文化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命脉。
在守正的同时,还要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选自《新湘评论》2023年第23期)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3年第23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